一、基于声发射监测矿柱破坏规律的模拟实验研究(2011)
项目组成员:魏炯、李小庆、王平
指导教师:李元辉教授、刘建坡副教授
项目简介:采用声发射监测、信号分析识别、应力场数值模拟计算三者相结合,采用相似模型,基于声发射监测技术研究矿柱在不同加载条件下损伤破坏规律及应力场转移规律,采用矩张量理论分析矿柱不同位置的破坏模式,捕捉矿柱在失稳破坏前声发射前兆特征,为现场地压灾害的预测预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获得成果: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共发表论文2篇,其中SCI收录1篇,EI收录1篇。
二、基于VR技术的地下矿山采矿方法三维动态仿真(2012)
项目组成员:李好月 詹大伟 张驰
指导教师:徐帅副教授
项目简介:通过现场调研、收集资料的方式,利用Hoops、3Dmax、Cad、Premiere等软件,结合专业知识,建立矿山模型数据库,以此为基础创建三大类典型采矿方法适用的三维模型,包括地表地形、工业场地、矿体围岩、井巷设备、人物及服饰等,继而实现漫游、采准、开拓、凿岩、爆破、采装、运输等地下金属矿山采矿行为的虚拟显示,研究模型创建及动画制作过程中光线、材质、贴图、渲染、序列、字幕、声效等参数的设定,完成地下金属矿山的静态模型创建和动态过程仿真,最终搭建地下金属矿山采矿工艺动态教学平台。基于VR技术的地下采矿方法三维动态仿真可以改变传统的只是靠文字和二维或者三维的图纸来了解和熟悉矿山生产系统和运行等状况的培训和教学模式,比以往印在纸上的静态信息要牢固、有效的多。可以让从事矿山工作和学习的研究者更容易熟悉矿山系统的生产环节和施工工序,进而提高效率。与此同时,仿真系统辅助人们了解实际的矿山作业环境,进行风险预测和典型矿山事故的分析与再现等。这种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无疑对提高矿山安全生产、人员的培训,矿山工作人员的安全保护意识和系统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三、地下非煤矿山智能化开拓系统物理仿真研究(2014)
项目组成员:莫东旭 张伟峰 侯朋远
指导教师:徐帅副教授
项目简介:实验成果形式为模型,模型按1:100比例对比真实矿山制作,模拟矿山真实运行。选用制作模型的挤塑板充当井底车场的底板,车场的轨道以及矿车使用火车模型,三者共同组成了井底车场。使用亚克力玻璃管、各种型材和钢丝绳等材料制作了两个井筒模型(罐笼井和箕斗井),其中箕斗使用铝型材借助铝型材加工工具做成,罐笼井则利用切割机切割铝型材制成;罐笼井为刚性罐道井筒,箕斗井为柔性罐道井筒;箕斗井负责环形井底车场的矿石提升,罐笼井负责三个车场的人员材料的升降以及折返式和尽头式车场的矿石提升。PLC控制部分主要是在电脑上的模拟开发,由项目组成员自我开发的PLC控制程序已经可以模拟道岔处置方式和机车运行,作为后期的控制系统控制井底车场和竖井提升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的矿山提升运输系统。
获得成果:发表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