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矿工程博士点
东北大学采矿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历史悠久,1952年就有采矿研究生;1991年获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本学科在矿区规划、矿业信息与决策、岩石破碎、岩石失稳与控制、岩体稳定与监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放矿理论与应用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我学科正开展双一流学科建设。
围绕资源化、国际化、信息化三大战略主题,经过多年的教学与科研实践,形成了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发展趋势保持一致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几个主要研究方向:深部、难采矿体安全高效开采技术、非常规地质力学及页岩气开采、智能岩石力学与应用、岩石破裂与失稳控制、矿业决策与优化、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矿业、数字矿山、岩石破碎与粉碎等。
采矿工程学科立足国内,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因本学科研究特色突出、成绩显著,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瑞典、加拿大、巴西、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与本学科建立了合作关系。今后,东北大学采矿工程学科将围绕资源化、国际化、信息化三大战略主题,深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学科,努力探索面向世界、面向社会的开放办学机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已形成的特色和优势,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东北大学地质学科办学历史悠久,1952年设置地质系,1986年获准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授权点;1991年获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本流动站具备以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为核心的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在矿产资源成矿规律、资源探测与评价信息技术、矿物资源利用、应用地球化学、地层古生物学、地质灾害防治、环境地质等方面开展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围绕着资源开发与环境协调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经过多年教学与科研实践,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特色的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国土资源探测与评价信息技术、矿物资源集约利用理论与技术、应用地球化学、矿物材料研究、地层古生物学、资源环境信息系统。
本流动站接受从事与矿产资源地质理论研究、地质工程与环境评价有关的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治学严谨、团结合作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梯队和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多年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国家攻关项目和种类省部级项目与横向课题注重国际合作交流,与国内外同行建立了广泛联系,为培养高水平人才创造条件。
三、力学博士后流动站
东北大学力学博士后流动站设立于1985年。拥有工程力学博士点、硕士点。该站拥有一支梯队合理、高水平、高学历的科研学术队伍。具有较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基础、良好的学术氛围、优雅的工作环境,正在开展多方向、高水平的工程力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深部工程岩体力学与安全、岩石破坏失稳与控制及数值计算机与仿真、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数值分析、地下工程结构稳定性与灾害控制、土木结构工程检测与维护加固、基础工程与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该站还十分注重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南非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长期的科研协作关系,定期互派人员进行访问讲学和科研合作。站内主要人员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和分组报告。站点成员大部分具有国际合作研究的经验。